-  尹兆坤;实在问题在现象学形而上学中占据一个重要位置,该问题或是作为现象学开端就需要克服的障碍,或是作为现象学追求的最终目的,但无论如何该问题都在规定着现象学的方向。胡塞尔的先验还原从一开始就要悬隔实在,而后在纯粹意识基础上重新将之构造起来。海德格尔则将提出实在问题看作哲学的耻辱,根本上将之消解为存在者的一种存在方式。只有在舍勒的哲学中,实在问题从一开始就是其哲学中的积极问题。在其进入现象学之后,更是尝试在现象学上用抗阻来阐释实在。在最后舍勒还基于对实在问题的探究,确立了意欲与冲动的基础地位,在现象学上恢复了一系列形而上学的论题,并批判了胡塞尔与海德格尔,开创出现象学形而上学的另一种新形态。舍勒后期的实在思想成为当下讨论现象学形而上学的新资源。 2023年06期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 王刚;宋锴业;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体国家安全观成为国家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的圭臬。在这一背景下的中国非常态制度形成和发展,亦成为中国防范和应对重大风险的重要制度创新。“平战结合”“专常兼备”等均被视为国家进行非常态治理的宝贵制度资源,但少有研究解释这些制度的形成、转换以及背后的功能机制。基于应急管理、突发公共卫生管理的案例发现,中国针对重大风险的制度实践多起源于临时性的事项应对,并遵循了事件应急、组织嵌套再到制度嵌入的变革脉络。这一过程包含三种稳定而重复的功能机制:首先是灵活衔接机制,国家将与新风险相关的含糊不清,以及为控制风险而采取的措施转化为运营和战略;其次是风险转译机制,即将各类风险组织化来重新分配责任;最后为制度嵌入机制,将风险相关主体和资源常态化的分配职责,嵌入在常规的组织运行体系中。以上述机制为核心的非常态制度蕴含着中国特色理论创新的路径,超越了西方“风险事件回应—行政体系应对—个人风险转化”的传统范式。 2023年06期  77-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3K]
-  阙天舒;方彪;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算法等技术在西方政党政治中的广泛应用,政党竞选和运行过程中“计算化”趋势愈加显著,进而建构出一种“政党计算”的认知图式。“政党计算”之图式包括两重面向:一种是政党在政治竞争中的理性选择、利益博弈的政治计算;另一种是政党在技术变革中的技术赋能、能力迭代的动态计算。一般来说,技术的累积创新突破会深刻地改变经济社会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驱动政党政治和“政党计算”发展演变。 2023年06期  90-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2K]
- 杨显滨;在信息社会,私密信息处理甚至合理使用成为一种常态。理论界与实务界对此存在争议,《民法典》与《个人信息保护法》则保持沉默。信息处理者因公共利益等原因使用私密信息导致其与信息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呈白热化趋势。域外在私密信息保护及其限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终因相关制度的固有缺陷未能较好地达致私密信息保护与利用的衡平。基于私密信息与个人信息的特殊关系及私密信息与个人信息、其他人格要素的三重逻辑,私密信息合理使用具有正当性。为应对私密信息合理使用遭遇的系列法律困境,可以参照个人信息合理使用规则指导私密信息合理使用,体系化构筑私密信息合理使用标准,类型化构造私密信息合理使用的具体规则,完成私密信息合理使用的制度化建构。 2023年06期  103-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  闻翔;出于“反市场”“去市场”“学科分工”等倾向,艺术市场研究在新兴的中国艺术社会学中处于相对被忽视的地位。但是,艺术市场不仅是现代艺术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构成了“艺术界”的运转中轴,深刻影响和塑造了艺术界的组织结构、权力格局与运作机制,对其展开研究本是艺术社会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将艺术市场带回中国艺术社会学研究,一方面需要探索具有社会学学科自觉的独特研究方法、视角与进路,另一方面需要立足于中国自身的经验与实践,把握市场的形成机制、变迁机理与发展特点,同时确立面对社会与艺术本身的总体性问题意识。以艺术市场研究为抓手推动艺术社会学的学科建设,有助于突破当下艺术社会学研究中所面临的“重思辨轻经验”失衡格局及学科定位较为模糊的双重困境,建构中国艺术社会学的经验品格,推动艺术社会学成为一门真正意义上的实证科学,且在与相邻学科的比较和对话中明确自身的学科定位,建立属于自己的研究视域和学术范式。 2023年06期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 刘亚秋;口述与文字在传统史观中是一个对张的存在。口述史料由于其不稳定性等特征,相比于传统档案一直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不过,口述史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凸显了人的生命性和主体性特征。但口述史料也有局限性,从口述到文字的视角转换,人类的存储记忆变得丰富起来,人性培育的文化存储空间扩大。扬·阿斯曼认为人类留存的文字符号是探究文化深层意识的主流方法,大部分“真相”留存于以文字等符号为载体的文化记忆中,主要功能是给社会提供基本价值。转向文字的记忆研究路径,除了弥补口述史方法的局限外,还在于帮助我们应对变动不居的社会,通过探索历史的深处,寻求文化发展的动力,这是文化记忆研究的建设意义。 2023年06期  127-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1K]
-  王晴佳;杨力;近年来情感史成为一个新兴的史学流派在世界各地兴起,日本也不例外,其情感史的研究与西方相比,有着不遑多让之势。情感史在日本史学界的发展,与其史学现代化和职业化的特点有关。自19世纪末开始,学院派史学之外的“新闻史家”和“民众史家”,十分活跃。二战之后,在民俗学、人类学的帮助下,“民众史”的发展颇具声势,并与法国年鉴学派阿兰·科尔班(Alain Corbin)的感觉史、感性史研究,交流密切。进入21世纪之后,情感史在日本学界进一步发展,新的刊物和论著不断涌现。这一形势的形成,与情感研究在其他学科的长足进步,关联密切,相辅相成。日本情感史研究的跨学科路径,既反映了情感史研究的共性,同时又兼具日本学术的特性,为情感史研究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实例,值得中国学界参考、借鉴。 2023年06期  171-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3K]
- 李俊强;李悝制《法经》,商鞅以之相秦,改法为律;萧何以秦《法经》为基础,增事律三篇而成《九章律》;魏晋修律以《九章律》为蓝本,增加篇目成《新律》及《泰始律》。这一古代律典沿革的谱系并非真实存在,而应是刘邵等律学家与臧荣绪、魏收及唐修《晋书·刑法志》众史官层累地制造出来的。他们之所以制造此谱系,当是受魏晋南北朝时期儒、道、释诸家制造“道统”“释统”之风影响所致,是有意为之的历史书写,不能以信史待之。 2023年06期  182-1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0K]
-  赵建国;1900年,《亚东时报》发表《海上权力要素论》,标志中文报刊正式接触和译介马汉海权论。随后,各类报刊援用海权论,讨论海军建设,呼吁海洋主权,报道渔业、海界和海岛纠纷,有力推进海权观念的传播,形成“中国在20世纪对海权论的第一次大发现”。海权论的引进,有助于建构近代海洋知识,促使国人海权意识日益觉醒,拓展对海军、海洋与海岛的认知,说明报刊是知识转型和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因。 2023年06期  195-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5K]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