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月刊

当代中国经济研究

  • 平台内竞争及其福利影响

    王勇;王垚圻;

    随着流量增长触顶,平台内竞争成为平台经济中的关键问题。平台内竞争的核心特征体现为双重维度的竞争:既存在不同类型商户为获取用户注意力所展开的流量竞争,也存在相同类型商户所展开的价格竞争。在此过程中,平台企业通过改变流量分配规则,能够增加商户间“内卷式”竞争强度,进而对平台内竞争的烈度产生影响。注意力竞争的关键在于直播商户和传统商户在满足消费者注意力的异质性偏好中所采取的差异化商业模式,以及商户和平台企业围绕公域流量分发所展开的博弈;价格竞争的关键则是以“内卷式”竞争为代表的低价模式对平台企业在流量竞争中所带来的比较优势。对于全面理解平台内竞争问题,两个维度缺一不可,互相影响,最终决定了双边市场的一般均衡和消费者福利。研究结果为规范平台经济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提升消费者福利、明确监管方向起到了有益的补充。

    2025年08期 v.57;No.675 35-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9K]
  • 通用人工智能导引下的产业组织技术基础——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经济学分析

    李怀政;何大安;

    生成式AI拉开通用人工智能(AGI)序幕的重要结果之一,是促动了产业组织技术基础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理论反映是经济学开始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和应用来研究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在AGI导引下,人工智能技术是如何通过提升人工神经网络(机器学习),使产业组织技术基础进一步发生变化?AGI未来发展与产业组织技术基础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我们可否通过分析机器学习算法来解说这种关联?这样的研究至少包括以下内容:(1) AGI对“算力、算法和数据”的综合处理,通过何种途径影响企业决策和产业组织架构;(2)针对AGI的导引作用,经济学可考虑将产业组织技术基础、数字技术生态圈、数字经济生态圈等放置于同一框架展开分析;(3) AGI未来发展以及产业组织技术基础的技术层级发生变化,可看成AGI导引下产业组织技术基础之于数字技术进步的逻辑基础。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或人工神经网络对产业组织技术基础变化的导引作用,经济学有必要以机器学习算法作为内生变量来回答以上问题。

    2025年08期 v.57;No.675 45-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 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视角

    刘晓欣;魏子鲲;

    构建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周期相适配的科技金融体系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科技金融通过资源配置优化、风险共担机制与价值发现功能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但其内在的自我循环倾向可能推动金融科技创新成为资本空转的有力武器,资本的“狂想病”与有机构成提高加剧产业资本“脱实向虚”倾向,致使资本循环陷入“生产性积累—虚拟性膨胀”的周期震荡,系统性风险不断积聚。自工业革命伊始,金融泡沫始终与科技创新相伴而生,其根源于虚拟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背离;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为虚拟资本脱离实体价值创造而自我增殖提供了制度温床,致使金融危机演变为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先导。当前中国科技金融体系正经历“供给决定—需求决定”等三重转变,未来需协调好金融工具创新与监管效能提升等三对关系。

    2025年08期 v.57;No.675 5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 投稿须知

    <正>(一)本刊自2016年起启用在线投稿系统,以“学术月刊”网站(https://www.xsyk021.com)作为接受投稿的主要渠道。本刊的栏目分为:(1)哲学;(2)经济学;(3)文学、艺术学、美学;(4)历史学、民族学、人类学;(5)政治学;(6)法学;(7)社会学;若不能确定板块,请选择“(8)综合通联”板块。(二)来稿字数以15000~20000字为宜,并附带中文摘要(300~400字)、英文题目与摘要(约200个单词)、中英文关键词(3~5个)、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工作单位、学位、职称、研究方向等)。(三)根据国家标准(GB/T 7714-2015),结合本刊实际,引文标注采用当页脚注形式,用阿拉伯圈码数字((1)(2)(3)……)统一编码。

    2025年08期 v.57;No.675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K]
  • 由六艺之删订论中国哲学的决定性开端

    吴晓明;

    对于轴心期诸民族的精神突破来说,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关键不仅在于“开端性哲学”,而且在于“根源性经书”。虽说不同民族的开端性哲学与经书的关联大相径庭,但唯当开端性哲学家的工作能够深入于经书或成就为经书,才谈得上哲学的决定性开端。如果说,老子和孔子共同为中国的开端性哲学奠定了基础,那么,尤为重要的是,孔子携此开端性哲学的创制而入于根源性经书的领域,从而完成了此一领域的“哲学化”——这就是所谓“删订六艺”。由于中国的开端性哲学立足于“道—德”的根据之上(以道—德为天地万物的最高原理),并以此为基准决定性地迁移了鬼神,所以,六艺之删订所开展出来的“哲学化”也就是“道—德化”。六艺删订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六艺旧籍依开端性哲学的定向得以重建,使之成为整个中华文化传统的根源性经书。

    2025年08期 v.57;No.675 5-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 从人的集合到革命主体——“诸众”概念的历史发展及其理论嬗变

    王福生;李翔宇;

    “诸众”(multitudo)是西方激进左翼学者奈格里和哈特指认的革命主体,但这一概念本身有其演变发展的历史。在古罗马时期,诸众作为一个形容数量和集体的概念被视为共和国的构成基础,马基雅维利在此之上赋予诸众政治能动性,使之成为一种制衡君主权力的装置。霍布斯通过构建“人民—诸众”的二元对立框架,将诸众排斥于政治体系的边缘;斯宾诺莎则在民主政体的理论构想中,揭示了诸众作为政治主体的能动性,将其确立为民主的核心要素。维尔诺、奈格里和哈特创造性融合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批判与马克思的劳动辩证法,激活了诸众的劳动主体性。在奈格里和哈特的重构下,诸众在生命政治维度完成其劳动本体论与政治本体论的统一:既在生产领域瓦解资本逻辑,又在政治维度创构新型民主形式。诸众概念的理论嬗变不仅更新了马克思的无产阶级理论,更为全球化时代资本控制下的集体解放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

    2025年08期 v.57;No.675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0K]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视角下的专利制度与商业秘密制度:逻辑与选择

    程德理;

    专利制度和商业秘密制度是鼓励创新、促进科技进步的两种主要制度。两制度的设计逻辑、历史发展逻辑和利益均衡逻辑差异较大。专利制度经过几百年的理论修正和实践探索趋于成熟,而商业秘密制度自实行以来却饱受争议。从历史上看,专利制度产生前基本依靠商业秘密保护技术,其技术传承与扩散范围小、速度慢,而专利制度使人类科技进步驶入快车道,专利制度的设立与调整先后使英德美日等主要发达国家走上了强国之路,它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路径。而商业秘密制度对国家强盛的作用还缺乏实践检验与证明。从利益均衡上看,专利制度可以通过法律和政策调整达到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制度均衡,而目前的法律框架无法使商业秘密制度达到均衡状态。过度强化商业秘密保护可能对社会公共利益的促进产生阻碍,权利人遭受利益损害的风险也较高。因此,促进科技进步应以专利制度为主要路径,在某些特殊领域以商业秘密制度为补充,使两制度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科技进步和人类社会发展。

    2025年08期 v.57;No.675 69-81+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 公共安全视角下深度伪造风险的概念模型与生成机理

    詹国彬;陈逸凡;

    数字时代背景下,深度伪造技术如同魅影般在网络空间肆意游荡,凭借其以假乱真的特性对公共治理的真实性、透明度以及公信力构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对公共安全乃至国家安全造成了重大威胁。研究发现,深度伪造风险的生成是一个多机制协同作用的动态过程:技术资本化是起点,驱动深度伪造技术的快速商业化应用;资本权力化助推深度伪造技术异化为社会操控工具,通过制造虚假信息影响公众认知;风险催化机制因技术低门槛和平台算法操控而加剧传播;正反馈机制导致虚假内容在传播中不断自我强化;最终借助风险传导机制形成跨领域、多层次的危害放大效应。为此,应从法律规制、政策监管、制度规范、国际合作、公众参与等维度入手,构建一个复合性的风险治理框架,以规范和推动深度伪造技术在公共治理领域的合法应用与有序发展。

    2025年08期 v.57;No.675 82-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 应对气候变化的生态环境法典化表达

    马洪;赖德斌;

    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环境法典理应重视的立法命题。时下,应对气候变化正面临从国际协议到国内法制、从政策表述到法律表达、从地方性法规到中央立法的入典化需求。在立法逻辑上,生态环境法典是实现应对气候变化法治化目标的关键契机,并且具备阐述应对气候变化规范内容的立法品格。盖因相涉范围广泛,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典化表达不宜坚持集中形式而适合非集中形式,进而在总则、污染防治、生态保护及绿色低碳发展等编章中,分别围绕总领性地阐述应对气候变化愿景、协同性地治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功能性地落实应对气候变化目标及价值性地引导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等思路展开具体规范塑造。

    2025年08期 v.57;No.675 9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1K]
  • 创造法律世界的本体论拟制

    俞海涛;

    目前法学研究较少关注法律概念和法律存在,法律拟制不仅有方法论意义,还有本体论意义,可以用来阐释法律概念和法律存在的性质。唯名论认为拟制体是需还原为实存体的占位符,否认拟制体的真实存在,忽略了法律概念的内在面向。道德(法律)虚构主义认为道德(法律)概念所指称的“古怪实体”并不存在,不过基于功用目的,需要假装相信其存在。唯名论和道德(法律)虚构主义都持一种单一的物质事实观,忽视了社会事实和制度事实的存在。制度法学在借鉴社会事实建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法律存在是一种制度事实的本体论建议。从自然事实到制度事实是一个拟制的过程,制度事实具有拟制的结构,“存在的类推(拟制)”学说也为此提供了一种佐证。法律拟制创造了法律概念所指称的包括法律主体、客体、行为、事件等的法律世界。

    2025年08期 v.57;No.675 107-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6K]
  • 从村落到县域:中国社会研究的区位转型

    陈那波;许可;

    对中国社会的研究应以何种区位为起点?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梳理社会学研究者们对村落、市镇、社区、县等区位在认识中国社会的作用的理论思考和经验研究成果是必要的。从乡村建设运动开始,研究者开始把乡村作为中国社会研究和改良的根本,并讨论乡村的经济和生活如何在市镇或县两个层面上整合,后续的讨论更强调中国社会研究的共同体要素,讨论乡村、市场体系、集镇、行政区及不同范围的社区在中国社会研究中的区位价值。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学的重建及发展,研究者们经历了乡镇研究的热潮,并逐步由于县对中国的行政、经济和社会的统合作用的增强而重新思考县作为理解中国社会的区位价值和现实意义。由此,可进一步厘清当前中国社会研究的区位选择和转型背后的内在机理,并进一步推动对中国社会的更完备的理解。

    2025年08期 v.57;No.675 120-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 离“家”与返“家”:中国父子伦理的近代嬗变及其内在逻辑

    吴柳财;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对于“家”保持着持续的关注与讨论,相关论衡并非仅仅将“家”视为私人关系领域内的议题,而是充分体现出学者对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求索历程。以父子伦理这一核心议题为切入点,可以看到自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思想经历了离“家”和返“家”的历程,两个主题构成了中国现代化旅程上的二重变奏。通过以进化论冲击传统天人关系,以及用父子之爱对父子之恩义进行现代重构,离“家”成为前半程的主旋律。然而,传统天人关系所蕴含的内在人伦精神,和传统礼教所建基的人伦情感,始终构成返“家”的内生动力,并助推其成为后半程的主旋律。围绕离“家”与返“家”的历程,得以管窥中国思想的现代旅程的一些基本路向与困境。

    2025年08期 v.57;No.675 137-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8K]
  • 复古与革新的双重变奏——民初书业广告中的社会思潮嬗变与文化转型

    文娟;

    民国初年是中国社会新旧思潮激烈碰撞的时期,书业广告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时代的思想变迁。一方面,书业广告通过国学经典、骈文小说等复古话语,回应民族危机中的文化焦虑;另一方面,伴随国语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广告转向推广白话文教科书与进步刊物,推动思想启蒙。书业广告不仅是商业宣传工具,更是文化认同建构的媒介,其文本策略既受制于社会思潮,又通过塑造读者认知反哺思潮演变,其嬗变折射出近代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复杂轨迹。

    2025年08期 v.57;No.675 150-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7K]
  • 近代书画润例的商业广告与文化认同:以《申报》刊载为中心

    陶小军;

    作为近代报纸中最有影响力的《申报》,其对润例的刊载在促进书画消费的同时,亦带来书画家创作量的提升与消费群体的扩大化,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大众认知层面上书画审美的时代风格。润例是书画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文本桥梁,所传达的信息不是简单的书画商品物质化的表述,还包含社会价值观和书画审美观。润例为书画消费者提供的书画家鬻艺的信息,不仅在推销书画家与书画作品中起到广而告之的作用,其中附加的信息也被书画家用于对消费心理和消费审美的引导,使更多的潜在书画消费者产生兴趣,成为诱发购买需求的工具。

    2025年08期 v.57;No.675 160-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8K]
  • 利用域外汉籍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度”——以王昌龄“诗天子”“诗夫子”争议为例

    熊瑶;

    域外汉籍的发现与整理成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助力不小。然近年来出现了过分夸大其价值的失“度”现象。王昌龄的称号是“诗夫子”还是“诗天子”的争论,自从域外汉籍“新证据”——日本文献《瑠璃台诗人图卅六人》出现,被认为是唐代《琉璃堂墨客图》一书的另一版本,由此中国传本《琉璃堂墨客图》的准确性和权威性受到质疑甚至否定。事实上,日本《瑠璃台诗人图卅六人》并非中国《琉璃堂墨客图》的另一版本,而是日本人自己的著述,并不能证明中国《琉璃堂墨客图》“诗夫子”有误,加上中国本土《林和靖集》《唐才子传》等文献,足以证明王昌龄“诗夫子”说确凿无疑。而随着域外汉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域外汉籍资料被发现、整理,这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域外汉籍文献和国内传世文献之间的关系。

    2025年08期 v.57;No.675 168-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0K]
  • 十六国时期政权的合法性建构和大一统观念——以国号和政权建立者称谓为例

    秦琼;

    十六国时期国号来源有中原地域称谓、此前已使用国号、政权建立者爵位等。政权建立者称谓来源有汉代职官、爵位、胡族本有称号等。十六国政权建构从中央与地方关系、承袭正统、五德终始说等角度接续正统,寻求合法性支撑。胡汉政权建立者之称号往往结合地域而自称,呈现出由低向高的变化脉络。诸政权之间又以授予和接受称号作为上下之别和政权归属的辨别方式。称号高下之别的标准是汉晋职官和爵位体系。十六国时期常给人大分裂时代传承断裂之错觉,但从政权合法性建构路径来看,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未削弱,被胡族政权认同,还发展出新变化。十六国时期“胡”与“汉”交融呈现出从“多源”走向“混一”的中华民族形成路径。

    2025年08期 v.57;No.675 178-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3K]
  • 传统宗藩理念与近代外交实践的调适——国民政府赴尼泊尔授勋事件考论

    冯建勇;董悦悦;

    1929年尼泊尔与中国西藏爆发争端,基于传统朝贡体系与现实主权问题的双重考量,国民政府有意推动中国与尼泊尔关系的恢复。自1932年至1946年,国民政府先后三次赴尼泊尔授勋。在中尼交往过程中,中英两国在尼泊尔的竞争因素始终存在,尼泊尔政府巧妙利用中英两国对其的竞争性需求,较为成功地维护了国家的主体性。纵观国民政府与尼泊尔的交往历程可以发现,国民政府内部围绕中尼关系的讨论,在话语上经历了一个从“屏藩”到“邦交”再到“扶助弱小民族”的调适过程,但不管怎样,相关话语的背后依稀可见传统中国“天下主义”的印记,这对理解近代中国的民族国家构建与外交转型具有普遍性意义。

    2025年08期 v.57;No.675 189-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3K]
  • 情报失灵:美国对华经济政策再探(1942—1947)

    皇甫秋实;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美国政府针对中国战后经济计划展开专项调查,作为制定对华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企图为美国培育商品和资本市场及原料产地,扶持中国取代日本在亚洲市场的地位,发展美国—中国—东南亚三边贸易,并与英国争夺在华经济霸权,将中国纳入美国主导的战后国际经济秩序。但美国国务院与总统特使之间存在竞争关系,不仅分散了美国对华经济政策的目标,并且削弱了经援作为美国政策手段的效果。情报偏好则导致美国政府对政策实施进度做出误判,高估了运用美援扭转民族主义趋势的效力,却低估了在战后中国推行自由经济的难度。加之战后中国并未有效吸引美国私人资本流入,政府经济援助成为美国介入战后中国经济的主要形式,并被国民政府和国营企业接收利用,从而加剧了中国国家资本的膨胀,造成美国对华经济政策手段和目标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扩大。美国政府情报机制的内部分歧和认知偏好,构成了导致战后美国对华经济政策失败的重要因素。

    2025年08期 v.57;No.675 203-2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 学术新书

    <正>~~

    2025年08期 v.57;No.675 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7K]
  • 下载本期数据